编者按:近日,开店邦携手军师智库餐饮研究院对话厚生投资执行董事景雪峰,围绕“线下实体连锁生意是否还值得”展开一系列关于连锁经营的讨论。
雪峰长期关注食品消费领域下的餐饮服务、食材供应链、零售、企业服务等细分行业。在这场直播对谈中,雪峰始终强调,越是在焦虑喧哗四起、不确定性加剧的时段,越是要回归本源、坚守商业的本质。与其追逐所谓的“新概念”,不如牢牢抓住复购、效率、成本、负债 4 个核心关键:
复 购才是一个能被称为真正健康的、有生命力的商业的核心关键
自有品牌成功的背后是效率和成本的极致性,将供应链提升至高效率,让利给供应商和消费者
企业都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希望实现持续经营,一定要尽量避免刚性负债
以下为直播对谈的精华摘录:
问:2020年初的疫情让线下实体出现了停摆,随之就出现了线上到家业务,所以很多人称2020年是新消费元年,包括也有很多线上新品牌冒出来。
当疫情开始逐渐好转之后,我们发现大家的关注点又回到了线下。2021年的线下连锁品牌备受资本追捧。
而当下,很多的地方因为疫情又都出现了物理阻断,很多事情又开始停摆,这个时候是不是又可以说是线上的机会?我们怎么区分线上跟线下哪个是好生意?或者线上跟线下哪个更值得做?
景雪峰:现在整个行业都被风潮所驱动,而同时“风”的背后蕴藏着造概念的运动。比如“流量变现”,比如“新消费”。
我们在理解和讨论一些商业的时候,的确需要一些概念,但是好的概念必须是一种共识,也就是一说出来别人立马能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。但是对“流量变现”之类的概念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,所以从这个维度上看,“流量 变现”不是一个好概念。
而所谓的“线上”、“线下”,最开始并没有这些概念。一说“线上”马上就想到淘宝、京东,一说“线下”就会想到物美、永辉。那盒马应该属于是线上还是线下?
其实无论盒马、永辉还是京东,整个商业过程都是类似的: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形成订单;订单形成后,开始实体的履约配送或者到店自提,接着完成交付;交付不是终点,之后还有售后服务或质保期。
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理解,就不用太介意是线上或线下。线上只是一种触达的工具,是展示商品的工具。无论在PC时代、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现在的直播时代,工具都在不断演进。
但是若太多关注点只聚焦在“工具”上,其实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:消费者拿到货之后会不会产生复购。复购才是一个能被称为真正健康的、有生命力的商业的核心点。
所以当我们讨论“线上”“线下”的时候,不妨换个角度,讨论整个订单的形成过程、支付过程、履约过程和售后过程。大多商业都是这样的逻辑。
但是,每个品类又不尽相同。
比如在线音乐,其在线支付、履约、售后都是电子化的,属于一个完全的线上场景
比如实体餐饮,不管是外卖抑或是堂食,就是到店去消费的地方,属于线下场景。哪怕有公众号、点评等等,这些都是到店的工具或者在线点单的工具。
对于不同的商品品类,在线工具的实用性也有所差异。
亚马逊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对所有商品的线上订单达成率做了分析,最高的永远都是在线消费类型的,比如在线音乐可达到100%、3C产品约70%;最低的是食品日杂,线上订单达成率低至4%。
可见,不同品类触达消费者的交付方式和人们在线上形成订单的习惯,都是不同的。
疫情可能会对消费习惯产生一些影响,但是否会改变某个人或某类群体的消费习惯,我觉得尚未形成结论,需要继续观察探讨。
问:您对于消费一直以来都有很深入的研究,您觉得消费者更关注的是什么?
景雪峰: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,我在这里分享一点个人观察,抛砖引玉,与大家探讨。
现在很多创投论坛、培训,都在反复提及一件事情——怎么开店、怎么“做生意”。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一点问题,不能把消费者当做对立面,因为本身他们也是消费者。
进一步说,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各行各业会涌现很多上市公司。什么叫上市公司?上市公司都是“公众公司”,所有生意都会展现在你面前。几乎任何人都有条件通过公开信息,分析并了解一家上市公司如何赚钱以及赚了多少钱。
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。如果 我们将自己置身于消费者的视角,就会发现:消费者的水平在提高,消费者的商业水平也在提高。
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,全民都会做生意,而且都知道各行各业的利润率,这会是一种什么情境?这种情境下,大家会剖析价格中到底包含什么因素。
所以归根结底,企业必须在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诚意,包括效率要高、成本要节约、产品质量要好。商家的折扣、促销等等都是一种手段,只是商业中的一个环节,关键还要看消费者满意度,要看商家是否能满足消费者需求。
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对比一些先进商业的原因。所谓先进商业,就是能够持续、稳定地赚钱并保持一定增长。发达国家的各行各业都有可对标的企业,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参考。
前两年讲到零售时,我们时常提及“自有品牌”(Private Brand)。很多企业都在尝试,但整体效果却并不理想,为什么?因为并非标了自己品牌的产品,就叫“自有品牌”。自有品牌的背后是效率和成本的极致性,是把供应链做到高效率,让利给供应商和消费者。这才是主要的路径。
那么自有品牌究竟凭何赚钱?举个例子:假设一个杯子的出厂价是50元,而某城市的一家超市能把一个杯子卖到200元。你发现这是一门好生意,要做这门生意,背后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和立场:
第一种,关注差价。也就是直接把杯子运过去,赚150元的差价。